近年来,中国智能家居行业正经历一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。从最初的远程控制灯光、安防系统,到如今通过语音、手势甚至环境感知实现无感化服务,智能家居已从“功能叠加”迈向“主动服务”的新阶段。亿欧智库最新发布的《2025中国智能家居行业技术服务商研究报告》揭示,随着AI大模型、多模态交互、统一通信协议等技术的成熟,行业正加速向“空间智能”转型,物理居住空间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数亿家庭的生活方式。
智能家居的技术发展可追溯至四个阶段:早期“单品智能”时代,用户通过独立APP控制单一设备;2.0阶段设备实现初步联动,语音助手成为交互入口;当前主流的“全屋智能”已实现环境感知与场景化服务;而未来的“空间智能”将让家居系统具备自主决策能力,如同拥有“隐形管家”。
这一跃迁背后是核心技术的突破。以毫米波雷达、UWB定位为代表的感知技术,使设备能精准识别人体姿态、位置甚至情绪;Matter协议的普及破解了跨品牌设备“各自为政”的难题;垂域大模型的应用则让家居系统从“执行指令”升级为“预判需求”——例如空调能结合用户作息习惯提前调节温度,照明系统根据环境光线自动匹配色温。这些技术让智能家居从“工具”进化为“服务者”。
在设备层,多模态交互技术正重构人与家居的沟通方式。智能镜面可通过视觉识别用户肤质推荐护肤方案,语音助手能理解方言和模糊指令,压力传感器则让床垫化身“睡眠管家”。技术厂商思必驰推出的低功耗模组方案,已帮助多家企业将语音交互成本降低30%,加速智能功能在中小家电中的普及。
传输层的突破尤为关键。过去因Wi-Fi、蓝牙、Zigbee等协议割裂导致的“生态孤岛”问题,正被Matter协议与混合网络架构破解。数据显示,2025年支持Matter协议的新设备占比超50%,用户只需一个APP即可操控不同品牌设备。与此同时,5G RedCap模组的大规模商用让庭院安防、户外设备实现广域连接,边缘计算技术则保障了本地化服务的即时响应。
服务层的智能化升级更显颠覆性。基于垂域大模型的决策系统,能综合分析环境数据、用户习惯甚至外部信息(如天气、交通),动态生成服务策略。例如在暴雨预警时,智能家居可自动关闭窗户、启动除湿,并推送通勤建议。这种“场景化智能”正推动家电企业从硬件制造商向生活服务商转型。
尽管技术发展迅猛,用户体验仍存挑战。报告指出,目前行业四大痛点中,兼容性问题因Matter协议的落地已初见缓解,但存量设备改造仍需时间;安全性问题则随着数据量激增愈发严峻。头部企业正通过端到端加密、本地化数据处理等技术强化隐私保护,例如智能门锁厂商引入“安全芯片+生物特征活体检测”双重防护,将破解风险降低至0.01%以下。
易用性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。部分厂商盲目堆砌功能导致操作复杂,反而降低用户使用意愿。行业开始回归“人性化设计”本质:语音助手支持上下文理解,减少重复唤醒;智能中控屏推出“长辈模式”,用大图标和语音引导降低学习成本;系统还能自动记录高频操作,生成个性化快捷场景。
面对万亿级市场,技术服务商的角色从“方案提供商”升级为“生态构建者”。技术授权、订阅服务、数据增值等多元化模式应运而生:
• 芯片厂商通过标准化模组降低中小品牌智能化门槛,一套通信模组即可让传统灯具升级为智能设备;
• 平台型企业搭建SaaS化系统,帮助家电厂商快速接入AI能力,按设备数量收取服务费;
• 数据增值模式则挖掘用户习惯的深层价值,如与健康机构合作提供睡眠质量分析服务。
思必驰等企业通过“云+芯”战略,既提供语音芯片硬件,又开放大模型API接口,帮助合作伙伴三个月内完成智能产品开发。这种“技术普惠”策略正加速行业创新节奏,过去需半年的产品研发周期如今可压缩至8周。
空间智能让家居系统具备“空间认知”能力。通过分布式传感器和数字孪生技术,系统能构建房屋三维模型,实现毫米级定位。例如老人夜间起身,地砖压力传感器联动走廊灯带自动点亮,避免强光刺眼;厨房燃气泄漏时,系统不仅关闭阀门,还会根据风向自动开窗并规划逃生路径。
具身智能则让人工智能拥有“实体化身”。家庭服务机器人可结合视觉、触觉等多模态数据,完成整理衣物、照料植物等复杂操作。大模型赋予其常识推理能力——发现牛奶过期时会主动丢弃,并加入购物清单。这类技术虽处早期阶段,但已在国内适老化改造场景中试点,未来或成为家庭“第六成员”。
2025年的智能家居行业,技术竞争正从“参数比拼”转向“体验优化”。无论是Matter协议推动的生态统一,还是大模型带来的服务革新,本质都在解决一个核心问题:如何让技术隐形,让关怀显性。当家居系统能像家人一样理解需求,甚至提前行动,智能化才真正实现了“以人为本”的初衷。随着技术标准化加速行业洗牌,那些既能攻克核心技术,又能深耕场景创新的企业,将在空间智能的新赛道中赢得先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