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不仅要打造最快的存储,更要让‘高性能≠高成本’的新标准颠覆存储产业的成本结构,让中国技术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‘黑土地’。”
存储,一个涉及到大量底层核心技术的信息领域,曾被喻为“数字世界的黑土地”,但中国在这片土地上长期被动追随国外领先技术。值得欣慰的是,一群中国存储产业的筑梦人,并未被固有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壁垒所吓住,起步虽稍晚,甚至有些步履蹒跚,却脚踏实地在风雨中坚定前行,近年来更抓住难得的产业变革机遇,凭借极大勇气在全闪存领域奋起直追、大胆创新,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产业突围记。
2025年2月25日,国产存储行业便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——在国际存储性能委员会(SPC)公布的SPC-1 V3基准测试榜单上,曙光存储集中式全闪FlashNexus以32控配置、超3000万IOPS的惊人性能与0.202ms的业内极致时延,一举打破全球存储性能纪录。值得注意的是,较上一届冠军相比,曙光FlashNexus性能提升11%,时延降低7%。
这一世界纪录背后,蕴藏着国产存储镇守数字经济大国重器的支柱意义,更代表着中国存储产业完成了从“技术追随”到 “突破引领”的质变。
从国产芯片到长江存储颗粒,从分布式技术到集中式架构,这场跨越二十年的“跃迁之路”,正为中国数字主权铸造坚实基座。
成立于1999年的SPC(国际存储性能委员会)是全球存储产业界最知名的专业评测机构和非营利组织,多年以来一直为存储产业界和全球用户提供客观、公正、可验证的性能数据,在定义存储基准测试、实现其标准化和全球推广等方面功不可没,被圈内人称为存储领域的“奥林匹克”。
目前,SPC组织的SPC-1基准测试是业界最活跃、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能基准评测,主要通过模拟真实企业级混合负载(如数据库事务、邮件系统交互等),对存储系统的性能、稳定性、性价比进行全方位的精准评估。据曙光存储产品总监卫然介绍,整个测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。第一,持久性测试:以100%压力(例如3000万IOPS)连续运行8小时,考验系统在极限负载下的稳定性;第二,坡度压力测试:压力从100%逐步降至10%,再回升至100%,每个梯度运行15分钟,观察系统在压力变化下的时延和稳定性表现;第三,可重复性测试:压力从10%瞬间跳升至100%,运行15分钟后再降至10%,验证系统在业务大幅切换下的稳定性。第四,可靠性测试:模拟断电恢复场景,对所有控制器和主机下电后重新启动,校验数据一致性。其中,最长的单次持续性测试长达12小时。
在这样严苛的存储领域最高舞台上,曙光存储FlashNexus经受住了层层考验并以一骑绝尘的姿态,完美刷新了SPC-1的性能极限纪录:实现了超3000万的IOPS 性能和0.202ms的时延表现,一举打破了32控的性能瓶颈。
简单解释一下,IOPS代表存储系统的“处理能力”,3000万IOPS相当于存储系统每秒钟能处理3000万次读写操作。举个例子,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峰值交易量约为每秒100万笔订单,而曙光存储FlashNexus的处理能力相当于同时处理30个北交所的峰值交易量。而时延则代表着存储系统的“响应速度”。0.202ms的时延意味着一次数据请求的响应时间仅需千分之二秒。要知道,在金融高频交易中0.1毫秒的延迟差异就可能导致千万级收益的“滑点”(即错过最佳成交价)。而0.202ms的时延意味着单笔交易处理时间比目前缩短80%以上,这对金融等对实时性能有极致需求的行业堪称“致命的诱惑”。
除此以外,曙光存储FlashNexus每千IOPS仅155.01美元的成本,更是将质价比拉满,质价比在同级别性能的集中式全闪存储中同样位列第一。
这堪称存储产业的DeepSeek时刻,曙光存储凭借强悍实力和工程能力,通过系统性的底层、精细优化,实现了性能、成本的巨大突破。
十年磨一剑,一朝试锋芒。成功霸榜之前,曙光存储已经用了二十年时间深耕细作,累积深厚技术,不断创新。从这次测试结果中就可以看到,3000万IOPS + 0.202ms时延+155.01美元/千IOPS的组合意味着曙光存储FlashNexus打破了“性能-时延-成本”的不可能三角,并在性能、可靠性、稳定性和质价比四个维度上拿到了大满贯。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象征,更是中国存储产业争夺全球话语权的关键一步。正如曙光存储总架构师季旻所言:“我们不仅要打造最快的存储,更要让‘高性能≠高成本’的新标准颠覆存储产业的成本结构,让中国技术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‘黑土地’。”
存储是一门专门与数据打交道的信息技术领域,容不得半点“投机”,在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今天,存储直接关系着数据的安全与企业的命运。存储的技术研发与产品打造,不仅涉及到各种底层协议、存储介质、芯片,还需要与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紧密配合,甚至需要与上层应用场景联动,难度可见一斑。那么我们自然有必要刨根问底,看看曙光存储FlashNexus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些成绩的?
卫然在采访中表示:“传统“双态IT”模型——稳态业务(如核心数据库)与敏态业务(如互联网应用)分别依赖集中式与分布式存储的架构。但在AI时代,算力需求激增,正在重塑企业级存储的需求逻辑。一方面,当GPU集群规模到达一定程度之后,存力就会成为瓶颈。在这种情况下,存储每快一点,对于生成式AI的投资回报比就会高一点。因此,用户对于性能的需求就会从稳定转向极致。另一方面,AI时代训练像马拉松,推理像短跑,两者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应用中。这意味着,存储系统需在单套架构内同时满足‘高扩展’与‘低延迟’的矛盾需求。”
“FlashNexus的设计目标就是为了在AGI时代,性能和容量需求呈指数级爆发时,解决存储系统面临的新挑战。”
破解“性能天花板”魔咒。传统集中式存储面临“控制器越多、性能越差”的悖论,而曙光存储FlashNexus开创性的提出了“微控模型”的概念,可谓“迅若闪电”。FlashNexus的微控模型通过NUMA(非统一内存访问)拓扑划分,将CPU、内存、NVMe盘组合为独立工作单元,每个单元配备专属网络通道,将每个软硬件操作对整体环境的影响范围控制到最小。这种设计如同高铁动车组,32个“车厢”自主运转且协同无间,消除跨节点访问的延迟损耗。而事实上,这次参与打榜的32控产品是为了和其他厂商的产品规格保持一致,以利于横向对比。而其2024年发布的高端全闪存储FlashNexus,256控IOPS已突破1亿大关,达到7个9的可靠性,领先全球。“去年产品发布的时候提到业内首个亿级IOPS,业界一些质疑的声音,所以我们就找了一个32控的环境在官方模型上跑一把,证明我们的数据是实打实可以验证测试的,而不是在吹牛。”卫然自豪的解释道。
重构数据传输逻辑。存储性能突破的另一关键在于协议栈的革新。在传统架构中,数据需穿越操作系统内核、TCP/IP协议等七层“关卡”,而FlashNexus采用用户态全栈架构,直接调用RDMA网络协议与NVMe存储协议,单次IO处理时延压缩至150纳秒,效率提升10倍。晁中元说:“我们的努力就是把协议做的更薄,让性能损失更小”。结合AI驱动的智能流控引擎,系统可提前300微秒预测数据流量变化,动态调整资源分配,避免金融交易等高并发场景的“数据堵车”。
构建数据安全“金字塔”。对于主打大型机构的核心业务场景的存储系统来说,和性能同样重要的就是稳定性和数据安全,而FlashNexus构建了从部件级到系统级再到方案级的多维度保障体系,可以说“安如磐石”。部件级:采用独创的RAID QC(四盘校验)技术,支持存储池内同时故障四块盘仍能保证数据不丢失、业务不中断。同时,通过随机写入数据化技术,降低高RAID级别下的写入惩罚,完美匹配大容量SSD时代的可靠性需求;系统级:提供跨存储集群的AA对称双活和异地复制方案,确保业务连续性;方案级:支持两地三中心或四中心的多级容灾架构,让数据保护方案更全面、更立体。
从机械执行到智能决策。在智能存储方面,曙光存储FlashNexus也做到了“智若洞见”。其内置AI驱动的性能调度引擎和异常检测引擎,实现智能化管理。性能调度引擎可以实时感知系统负载和业务优先级,动态分配硬件资源。关键业务可独享性能通道,非关键业务则智能限流,提升资源利用率。异常检测引擎可以毫秒级定位系统故障和性能波动,精准预测硬件老化等潜在风险。结合数据保护和容灾架构,实现从数据校验到访问路径切换再到冗余重建的全链路自愈能力,大幅降低故障恢复时间。
正如曙光存储总架构师季旻所言:“存储创新的本质,是让数据流动从物理搬运变为思想跃迁。”更贴近行业发展方向、更接近用户需求的曙光存储FlashNexus,代表着着中国存储产业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。
如果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,那么应用场景需求则是产品技术从1到100持续迭代与创新的关键。“通过以往服务客户的经验,我们认为虽然每一个具体用户的需求会有些差别,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,就是性能、稳定性和智能化。因此,FlashNexus系列存储在架构设计及前期的设计思路都始终瞄着这三个方向,把不同的需求整合成相对来说可以复用的技术来做,自主研发,逐一破解。”卫然如是说。
目前,曙光存储产品已广泛应用与金融、医疗、通信、医疗等国计民生行业的核心业务当中。而FlashNexus系列发布之后,已经和多家银行、保险机构开展了测试验证,包括系统的性能、可靠性、运维便捷性等的验证;存储系统和金融业务上层的匹配度验证,如云平台、集中式数据库等;针对某些大行,对存储和自主可控的分布式数据库存算分离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。
面向未来,曙光存储副总裁郭照斌认为:“下一阶段存储系统将呈现出两大特点。第一,单套系统能够敏锐感知不同的业务模式,并提供最匹配的存储资源支持;第二,在支持工作负载灵活性的基础上,提供更极致的性能体验。例如,曙光集中式全闪存储领跑SPC-1、分布式存储登顶IO500,都验证了在极致性能方面的表现。未来,曙光存储将继续坚持自主研发,依托国内存储技术的最新成果,持续突破技术瓶颈。”
从SPC-1登顶到生成式AI时代的布局,曙光存储的三重跃迁印证了一个真理:存储系统的竞争不仅是性能的较量,更是数字基础设施话语权的争夺。
而据《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(2024)》显示,中国是当前全球少数引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,5G、傲世皇朝注册登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与千行百业正在加速融合,数字化探索正在发生系统性、深层次变革,“数据+数字化技术”成为支撑产业创新演变和形成新增长动力的新模式。这一切都为中国存储产业开启了更大舞台和市场空间。
当数据成为新时代的“战略石油”,这场关乎未来的存储革命,已然书写下中国技术的时代注脚。